山奈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钓鱼诱鱼小药没有最好的,只有合适的老 [复制链接]

1#

如今鱼愈发难钓已是不争的事实,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众多,不是简单几句能够解释清楚的,这里不再详述。但这阻挡不了人的垂钓,为获得更好的鱼情,钓鱼小鱼越来越被广泛使用,尽管部分钓鱼人对此并不认可。钓鱼小药也有它的适应特点、规律,也延伸出了各种问题。回到钓友的问题“钓鱼小鱼哪种最好”为更全面、更准确回答这个问题,笔者结合使用经验,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展开描述,具体如下。

1、钓鱼小药的由来,辩证看待的好与坏

2、钓鱼小药种类繁多,不能简单地认为哪种最好,恰当使用是关键

钓鱼小药的由来,辩证看待钓鱼小鱼的好与坏

钓鱼小鱼是诱鱼物质添加剂或促食剂的一个别称,因在鱼情不佳时使用,的确有一定的效果,钓鱼人将这款强化钓鱼效果的物质起了个极具特色的名字。钓鱼小药虽然应用在钓鱼领域有一段时间,但出现的时间远远它的使用时间。正如本段开头,钓鱼小药本质是添加剂,一种促进鱼摄食的物质,像一些专业的渔场,时有鱼进食不积极的情况,鱼不吃食物,自然生长、发育缓慢,这并不是饲养者乐于见到的。专门针对这种情况,研究人员专门研发出一种物质,即促食剂,其作用、目的就是为提高鱼的进食积极性,促进它的生长,这种促使添加剂通常加入饲料使用。最后物质被巧妙的移植到了钓鱼领域。

影响钓鱼小药发挥它诱鱼效果的因素众多,并且每个钓鱼小药都有特定的使用环境,存在明显的局限性。比如果酸,夏季高温情况下,黑坑鲤鱼摄食不积极时,经常在饵料中加入果酸,以改变饵料味型,及促进鲤鱼的摄食。问题重点是果酸多用于夏季高温水域,这便是使用的前置条件。如果在冬季低温水域下使用,显然不会有好的效果。再比如价格低廉的维生素B2经常用来泡制钓鲫鱼的酒米窝料,但使用时有严格的数量限制,一旦过量很容易超出鲫鱼的嗅觉阈值,反而起到相反的效果,鲫鱼不再向窝点聚集。

综上所述,钓鱼小药的存在是科学基础的,在使用过程中,每种小药都有它适用的水情、鱼情,需要综合辩证、看待。

钓鱼小药种类繁多,不难简单地认为哪种最好,恰当使用是关键

钓鱼小药按照功能效果划分,大致可分为诱鱼类,促饥类,强食类及增氧类;如果按照成分划分,又有植物类、药酒类、香精类、VB类等等,这里不再陈述。但不管如何划分,每个钓鱼小药作为个体存在,多有特定的使用环境、水域,如果具体的到哪个最好是有难度的。下文通过几个例子展开水明。

比如麝香类小药,即可碾成粉末制作成麝香粉使用,也有加工成麝香酒使用,但绝大部分很少是单独麝香一种成分,还有其他诱鱼物质的搭配。因此加入饵料或窝料的麝香粉,到底是麝香起到多大的作用,是很难量化的。即便是能够量化,但针对每条鱼的作用有大有小:有的鱼对麝香这种香味敏锐,很快进入窝点;但有的鱼并不怎么喜欢这种气味,甚至有些排斥,自然不会进到窝点,所以很作出准确判断。另外麝香与果酸类似,也多用在夏季高水温的情况,但果酸更偏好通过改变或强化味型吸引鱼的注意,而麝香中含有麝香酮,它是一种可刺激鱼神经中枢的微量物质,提高鱼耐高温、耐低氧的能力,单从这点而言是间接促进鱼的摄食。这也决定了它在低温时并不适用。

比如诱鱼药酒类小药,通常是高度曲酒浸泡公丁香、山奈、白芷、阿魏等中草药、香料,利用曲酒将这些香料中的诱鱼物质萃取出来,一般味型浓烈、辛辣。这类药酒类属于强刺激类小药,意味着它对使用水域、环境的要求苛刻。像一些水草密集、腐殖质较多水域,或者冬季水草密集的水域,更适合它的使用。笔者曾多次用泡制的药酒制作窝料,在肥水塘或者冬季水草处经常斩获大鲫鱼,夏季、秋季用在水体偏瘦、水质清澈的光水区明效果明显减弱,甚至不如直接用曲酒浸泡的窝料效果好。不难看出,同一小药在两个环境、水域,效果差距显著。

写在后面

通过本文的介绍,不难看出每个钓鱼小药都有它的适用水域、环境,包括时间。只有在特定的适用环境下,甚至针对特定的鱼,它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。同理,同一小药也针对特定的目标鱼中。比如笔者泡制的一款诱鱼药酒针对大鲫鱼效果极佳,但从未诱集到过鲤鱼。因此如何说哪个钓鱼小药最好,恐怕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。钓鱼小药更偏向针对性,而非广谱性,扬竿垂钓时,恰当的使用,最大程度发挥出所选择钓鱼小药的效果才是关键。

原创:野钓分享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