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奈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姜涛老师谈谈海鸥 [复制链接]

1#
白癜风治疗小偏方 https://m-mip.39.net/czk/mipso_4566445.html

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14级本科班的《海鸥》将于元月九号接受学院领导审查,那么,我们先聊聊这个剧本吧。后天,如果审查通过了,我会再聊聊我们的舞台艺术处理。

契诃夫唯一的一部直接描写艺术家的生活,讨论艺术创作的真谛的剧本是《海鸥》。契诃夫自己曾说,这个剧本里有五普特之多的爱情,也就是有很多爱情的意思。

剧中的著名演员,庄园主阿尔卡津娜带着她的情人,著名作家特里果林回到了庄园,特里果林的才华与作家派头,就吸引了本村大户人家的姑娘尼娜;阿尔卡津娜的儿子,正在学习戏剧写作的特列勃列夫也是热烈地爱着尼娜的,特列勃列夫写戏,尼娜演他写的戏,这一对一起长大的小伙子和年轻姑娘在演戏活动中走在了一起;管家沙木拉耶夫的女儿玛莎爱着特列勃列夫,所以特列勃列夫和尼娜在一起的戏剧活动既使她向往,更感到痛苦、伤心;小学教员麦德级坚科坚定地爱着玛莎却得不到一点儿回应;玛莎的妈妈,也就是管家沙木拉耶夫的妻子波琳娜老来发春枝,自觉俏丽,对自己年轻时的情人多尔恩医生的爱恋又热烈了起来,而且不论对方怎么婉拒,也坚持要对方带着她私奔。

不少导演把契诃夫笔下波琳娜的老来恋爱当作是作者对女性的嘲笑,真要那样就浅薄而简单了,契诃夫任何时候写出的情节都不是单一的,而是复杂的、多样化的,为什么威尔什宁的“人,想要两次生活”值得尊敬,而女性在青春的末尾想要像少女一样再恋爱一次就应该被嘲笑呢?难道女性的老来多情不也是对即将逝去的“女性的美丽青春”的狂追不舍吗?

特列勃列夫开始向尼娜求爱了,而特里果林也成功地撒下了“诱饵”,让尼娜上了钩;玛莎追求不到特列勃列夫而伤心欲绝;波琳娜怎么也没法让多尔恩医生答应一起私奔,却仍然爱欲难消;阿尔卡基娜发现了特里果林与尼娜的互相吸引,她怒不可遏地要带特里果林离开这里,但她却不知道特里果林早已和尼娜约定了到城里以后的私会……这一片看似平静的湖水啊,到底有什么样的魔力,把所有人都卷入爱情,让他们神*颠倒。

最后一幕距第三幕是两年以后,阿尔卡基娜带着特里果林又回到了庄园,一群围绕在女演员周围的人又聚集了起来。特列勃列夫已经成了小有名气的作家,周围的人都为他而骄傲,然而他自己明白,他写得并不是真的好。

玛莎,她已成为小学教员麦德维坚科的妻子,只是她仍然不爱他。特里果林回来了,只有特列勃列夫知道,特里果林现在写得比原来还要好。特列勃列夫一直在寻求创造新形式,试图突破什么,而特里果林随便几笔,如“一个玻璃瓶子,躺在月光下的草原上,发着蓝色的光”,就能写出特列勃列夫怎么也写不出来的夜幕下草原上的景色,别人看不出这一点,但是作为作家的特列勃列夫能看到,于是就更加痛苦。

说来有趣,我记得契诃夫自己在小说中描写夜幕下的草原时,就用过这个句子,他是在说自己才是最优秀的作家吗,哈!玛莎常常到自己的父母工作的家里来帮忙,实际是为了远远注视自己单相思的恋人,哪怕为他做一点点什么事也好。

一切就像过去一样,聊天,打牌,喝酒,就在这个时候尼娜冒着寒风来了,她见到了特列勃列夫,过去的恋人重逢了!

特列勃列夫知道,自己多年来对新形式的寻找并没有结果,他终于认识到,如果没有真正有意义的要去表达的内容与思想,凭空寻找新形式,其实是什么也找不到的,而他自己苦苦追寻却仍然没有找到的东西,特里果林已经在自己的创作中找到了。特列勃列夫感到自己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尼娜,他再一次向尼娜表达了爱情的渴望,然而尼娜并没有接受他的爱情。尼娜仍然爱着特里果林,甚至比原来爱得更加强烈。

特列勃列夫在事业和爱情的绝望中自杀。

特列勃列夫身上有契诃夫的影子,是一个不断创新,不断寻找新形式的剧作家;特里果林身上也有契诃夫的影子,是一个有着坚实的写作功底,敏锐的观察,深得读者和年轻姑娘喜爱的作家。然而他们身上所缺少的,又正好体现在对方的身上:特列勃列夫缺少了坚实的生活与真正的才华;而特里果林则缺少了对艺术的信念与献身精神,这两个人物加在一起,才更像一个契诃夫。

作家“特列勃列夫之死”,是一个有关艺术创造的象征,脱离了生活而一味寻找新形式的创作是没有生命力的。正因为“特列勃列夫之死”是象征,所以,只知寻找新形式的特列勃列夫的死,或许又一个真正懂得创作的更为成熟的作家的新生呢?

契诃夫通过尼娜的形象告诉我们,艺术家只有在人民中间才能成长起来。尼娜是一个人民的演员,是一个在人民中间成长起来的演员,所有痛苦的成长经历,那些在三等车箱中,在后台和无聊的商人们周旋的经历,那些挣扎在底层的生活体验成就了她,下层人民观众对她的毫无保留的喜爱给了她强大的自信。

在全剧的结尾,尼娜已经不再是一只受伤的海鸥,而是一只飞起来的海鸥了。高尔基曾经说过:有两种演员,一种是宫庭演员,他们在有文化的上层贵族中演出,不断得到上层观众的指点和教导,越演越获得丰富的知识,但是也越演越不自信;还有一种演员,他们是人民的演员,他们在广场上演出,在人民群众中间演出,人民,因为知识文化水平低,给他们演什么他们就看什么,演员怎么演他们都觉得演得好,都能为演员喝彩,于是演员找到了强大的自信,真的觉得自己演得好,解放了天性,在灵感与天性的引领下走向了创作的自由王国,开始真正懂得创作的真谛。

这样的演员,是任何最高级的表演教师都训练不出来的,这样的演员只能在人民中间诞生,这样的演员就叫做人民的演员。

在特列勃列夫和尼娜重逢的这段戏里,契诃夫也像高尔基一样告诉我们:真正的艺术来源生活,真正的艺术家来自人民。

契诃夫的《海鸥》描写了艺术家的生活,讲述了艺术家如何进行创作的故事,然而它的思想主题却并不仅限于艺术。按马克思主义历史观,历史分为两部分内容,一部分是自然的历史,另一部分是人对自然与社会进行记录、描述,对世界进行改造的历史。艺术创造就是对人的创造性行为最为概括的表达。所以,在很多民族的语言里“手工”与“艺术”这两个词拥有同样的词根。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无产阶级经典哲学作家,还写了那么多探讨艺术的著作;那么民间吃瓜群众呢,他们也对演艺这个圈子里的人和他们的生活、他们如何创作充满兴趣。因为,艺术就是人生。

所以我想,一部戏如果讲述了人应该怎样创造艺术,那么,它也就是在讲述人类应该怎样生活,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与人生的创造。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分享 转发
TOP
2#
白癜风治疗小偏方 https://m-mip.39.net/czk/mipso_4566445.html

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14级本科班的《海鸥》将于元月九号接受学院领导审查,那么,我们先聊聊这个剧本吧。后天,如果审查通过了,我会再聊聊我们的舞台艺术处理。

契诃夫唯一的一部直接描写艺术家的生活,讨论艺术创作的真谛的剧本是《海鸥》。契诃夫自己曾说,这个剧本里有五普特之多的爱情,也就是有很多爱情的意思。

剧中的著名演员,庄园主阿尔卡津娜带着她的情人,著名作家特里果林回到了庄园,特里果林的才华与作家派头,就吸引了本村大户人家的姑娘尼娜;阿尔卡津娜的儿子,正在学习戏剧写作的特列勃列夫也是热烈地爱着尼娜的,特列勃列夫写戏,尼娜演他写的戏,这一对一起长大的小伙子和年轻姑娘在演戏活动中走在了一起;管家沙木拉耶夫的女儿玛莎爱着特列勃列夫,所以特列勃列夫和尼娜在一起的戏剧活动既使她向往,更感到痛苦、伤心;小学教员麦德级坚科坚定地爱着玛莎却得不到一点儿回应;玛莎的妈妈,也就是管家沙木拉耶夫的妻子波琳娜老来发春枝,自觉俏丽,对自己年轻时的情人多尔恩医生的爱恋又热烈了起来,而且不论对方怎么婉拒,也坚持要对方带着她私奔。

不少导演把契诃夫笔下波琳娜的老来恋爱当作是作者对女性的嘲笑,真要那样就浅薄而简单了,契诃夫任何时候写出的情节都不是单一的,而是复杂的、多样化的,为什么威尔什宁的“人,想要两次生活”值得尊敬,而女性在青春的末尾想要像少女一样再恋爱一次就应该被嘲笑呢?难道女性的老来多情不也是对即将逝去的“女性的美丽青春”的狂追不舍吗?

特列勃列夫开始向尼娜求爱了,而特里果林也成功地撒下了“诱饵”,让尼娜上了钩;玛莎追求不到特列勃列夫而伤心欲绝;波琳娜怎么也没法让多尔恩医生答应一起私奔,却仍然爱欲难消;阿尔卡基娜发现了特里果林与尼娜的互相吸引,她怒不可遏地要带特里果林离开这里,但她却不知道特里果林早已和尼娜约定了到城里以后的私会……这一片看似平静的湖水啊,到底有什么样的魔力,把所有人都卷入爱情,让他们神*颠倒。

最后一幕距第三幕是两年以后,阿尔卡基娜带着特里果林又回到了庄园,一群围绕在女演员周围的人又聚集了起来。特列勃列夫已经成了小有名气的作家,周围的人都为他而骄傲,然而他自己明白,他写得并不是真的好。

玛莎,她已成为小学教员麦德维坚科的妻子,只是她仍然不爱他。特里果林回来了,只有特列勃列夫知道,特里果林现在写得比原来还要好。特列勃列夫一直在寻求创造新形式,试图突破什么,而特里果林随便几笔,如“一个玻璃瓶子,躺在月光下的草原上,发着蓝色的光”,就能写出特列勃列夫怎么也写不出来的夜幕下草原上的景色,别人看不出这一点,但是作为作家的特列勃列夫能看到,于是就更加痛苦。

说来有趣,我记得契诃夫自己在小说中描写夜幕下的草原时,就用过这个句子,他是在说自己才是最优秀的作家吗,哈!玛莎常常到自己的父母工作的家里来帮忙,实际是为了远远注视自己单相思的恋人,哪怕为他做一点点什么事也好。

一切就像过去一样,聊天,打牌,喝酒,就在这个时候尼娜冒着寒风来了,她见到了特列勃列夫,过去的恋人重逢了!

特列勃列夫知道,自己多年来对新形式的寻找并没有结果,他终于认识到,如果没有真正有意义的要去表达的内容与思想,凭空寻找新形式,其实是什么也找不到的,而他自己苦苦追寻却仍然没有找到的东西,特里果林已经在自己的创作中找到了。特列勃列夫感到自己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尼娜,他再一次向尼娜表达了爱情的渴望,然而尼娜并没有接受他的爱情。尼娜仍然爱着特里果林,甚至比原来爱得更加强烈。

特列勃列夫在事业和爱情的绝望中自杀。

特列勃列夫身上有契诃夫的影子,是一个不断创新,不断寻找新形式的剧作家;特里果林身上也有契诃夫的影子,是一个有着坚实的写作功底,敏锐的观察,深得读者和年轻姑娘喜爱的作家。然而他们身上所缺少的,又正好体现在对方的身上:特列勃列夫缺少了坚实的生活与真正的才华;而特里果林则缺少了对艺术的信念与献身精神,这两个人物加在一起,才更像一个契诃夫。

作家“特列勃列夫之死”,是一个有关艺术创造的象征,脱离了生活而一味寻找新形式的创作是没有生命力的。正因为“特列勃列夫之死”是象征,所以,只知寻找新形式的特列勃列夫的死,或许又一个真正懂得创作的更为成熟的作家的新生呢?

契诃夫通过尼娜的形象告诉我们,艺术家只有在人民中间才能成长起来。尼娜是一个人民的演员,是一个在人民中间成长起来的演员,所有痛苦的成长经历,那些在三等车箱中,在后台和无聊的商人们周旋的经历,那些挣扎在底层的生活体验成就了她,下层人民观众对她的毫无保留的喜爱给了她强大的自信。

在全剧的结尾,尼娜已经不再是一只受伤的海鸥,而是一只飞起来的海鸥了。高尔基曾经说过:有两种演员,一种是宫庭演员,他们在有文化的上层贵族中演出,不断得到上层观众的指点和教导,越演越获得丰富的知识,但是也越演越不自信;还有一种演员,他们是人民的演员,他们在广场上演出,在人民群众中间演出,人民,因为知识文化水平低,给他们演什么他们就看什么,演员怎么演他们都觉得演得好,都能为演员喝彩,于是演员找到了强大的自信,真的觉得自己演得好,解放了天性,在灵感与天性的引领下走向了创作的自由王国,开始真正懂得创作的真谛。

这样的演员,是任何最高级的表演教师都训练不出来的,这样的演员只能在人民中间诞生,这样的演员就叫做人民的演员。

在特列勃列夫和尼娜重逢的这段戏里,契诃夫也像高尔基一样告诉我们:真正的艺术来源生活,真正的艺术家来自人民。

契诃夫的《海鸥》描写了艺术家的生活,讲述了艺术家如何进行创作的故事,然而它的思想主题却并不仅限于艺术。按马克思主义历史观,历史分为两部分内容,一部分是自然的历史,另一部分是人对自然与社会进行记录、描述,对世界进行改造的历史。艺术创造就是对人的创造性行为最为概括的表达。所以,在很多民族的语言里“手工”与“艺术”这两个词拥有同样的词根。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无产阶级经典哲学作家,还写了那么多探讨艺术的著作;那么民间吃瓜群众呢,他们也对演艺这个圈子里的人和他们的生活、他们如何创作充满兴趣。因为,艺术就是人生。

所以我想,一部戏如果讲述了人应该怎样创造艺术,那么,它也就是在讲述人类应该怎样生活,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与人生的创造。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